追星族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76|回复: 1

杂文(二)

[复制链接]

3

主题

5

帖子

11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11
发表于 2023-4-30 17:26:5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筑起可以瞭望的塔台

吴清圣
1994

在「台大人文报」第十二期里,我们制作了一个台湾流行音乐专题,企图透过检视唱片制作流程、媒体运作方式及许多「流行音乐现象」,去了解现实环境里彼此纠结的种种因素,并探讨在这样的外在条件下,台湾的流行音乐是否还有更多值得期待的可能。

去年 (一九九三) 二月初,我们访问乐界人士的计划已告尾声,正着手整理对于台湾流行音乐的「新认识」。此时「十二期」专题主导人马世芳想到,美国的Rollong Stone杂志曾在一九八七年做过一个「二十五年来百张摇滚最佳专辑」的特刊,因而提出一个想法:我们可以去弄出一份近二十年来出版过的专辑名单,寄给歌手、制作人等,请他们评选出台湾流行音乐史上值得一听的好专辑,然后把结果发表在我们的刊物 --「台大人文报」上。同时,我们可以制作一个「人文报推荐专辑」名单,去介绍那些「未能入选但值得鼓励」的专辑。

建立流行音乐的历史意义

这样的想法经过社内伙伴的讨论,有了更清楚的制作意义和更具体的执行步骤。我们认为,流行音乐有它属于「娱乐消费」的一面,也有它属于「文化」的一面,欣赏音乐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行为,没有人可以要求别人必得用什么「态度」来建立与音乐之间的关系。但是,站在一个「文化工作者」的立场,我们希望在恶质的传媒生态下,能让更多制作精良、诚恳真实的声音,不致淹没在众声喧哗的唱片市场里。尤其是在台湾,一项非常缺乏对流行音乐的「历史认知」,而缺乏了历史意义的呈现,人们难以单从情感好恶中凝聚出更深一层的敬意,也难以在散乱的资料中建立相互对话的共识,当然就更难为流行音乐构筑视野辽阔的塔台了。因此,当我们以「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」-- 评选排行榜的方式 -- 去回顾这十八年来台湾流行音乐的表现时,也是希望能在资料的整理上堆起一块砖来。另者,由于这样的评审活动若能办的成功,显然会引起阅听大众的瞩目,所以我们企图另辟一个「人文报推荐专辑」部分,偷渡一些「非主流音乐」。

评审活动的精神及内容

至于进行这个评审活动所遭遇的困难,在陶晓清女士与我们的合作关系确定后迎刃而解,整个评审方式也在社团内部、以及陶晓清的多次讨论中定案。主要的精神及内容如下:

1. 评审对象:从一九七五年九月杨弦「中国现代民歌集」开始,一直到一九九三年一月底在台湾出版过的流行音乐专辑,但不包含演奏曲。之所以将评审范围定在民歌至今的十八年,理由在于:(1) 我们以为,这十数年来台湾流行音乐的样貌是从「民歌运动」发展出来的。(2) 台湾从「中国现代民歌集」之后,才有所谓的「概念专辑」。(3) 陶晓清从「民歌」开始接触台湾流行音乐,我们对资料的掌握也以这段时间较为充足。(4) 十八年的时间,出版过数千张的专辑,已足以做一番整理、回顾。

2. 评审标准:考量「整张专辑的表现」,而不是个别主打歌的成就。针对「专辑本身的成色」,而不必计入市场的反应。

3. 评审人员:包括词曲作者、歌手、乐师、制作人、DJ、媒体记者、乐评者、唱片公司人员及其他长期关心流行音乐的人士。

4. 评审过程:分为两阶段。第一次就「初选参考名单」做勾选,并推荐不在名单中的专辑。第二次就「复选名单」做限额评分,评分包括对该张专辑的总体评分及分项评等 (原创性、词、曲和演唱四项)。两阶段的评审方式是希望让评审们能在较小的负担下做仔细的评选。而四项分项评等则可较精确的表明一张专辑在单方面的成就,它们的意义如下:(1) 原创性:这是指整张专辑是否能够突破既有格局,而展现出新鲜的、不同的风格。(2) 词:指歌词的水平而言。(3) 曲:包括旋律、编曲和演奏的水平。(4) 演唱:指歌手在声腔方面的诠释与表现。

九三年三月初,陶晓清约齐张弘毅、杨嘉与苏来,挑出三百四十张专辑作为「初选参考名单」,也列了一份涵盖各方音乐工作者的「评审名单」,我们在三月底寄出了第一次的选票给一百五十五位评审。回收统计的过程相当顺利,一百零九位评审的支持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。我们觉得,能在这样的评审过程中获得一定票数的肯定,就是很不错的专辑了,因此为了避免遗珠之憾,凡得票二十张以上的作品均予入围,再加上九张经三位以上评审额外推荐的作品,一共是一百五十二张专辑 (原定一百张) 进入第二次更细密的评分过程。

第二回合寄出的近百份问卷,最后回收了七十六份。待统计工作完成已是八月底了。

台湾流行音乐界主流人士品味的呈现

把「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」的排行榜摊在眼前,这份结果可说是现今台湾流行音乐界主流人士品味的呈现。然而,不同评审之间的品味差距是很大的,每一位评审可以自一百五十二张专辑里选出五十张 (事实上平均每人只选了三十九张),但是第一名的「之乎者也」并无法得到所有人的肯定 (七十六人中得了六十四票),而且大部分的专辑得分都很接近,因此就某个程度而言,若光是以专辑的排名,或是入选于百名内、百名外的差别来论断专辑的好坏,是没有多大意义的。真正的好音乐,还是要由听众自己的耳朵来决定。

接下来,我们花了相当多的时间讨论「人文报推荐」的部分。在反覆辨诘的过程中,我们归纳出三个在「百张排行」里被忽略,但为我们关心的面向:一是较富实验性、批判性的音乐 (如「新台币」、「解决」);另一是「女性艺人的音乐」(如「张小雯创作专辑」、「往天涯的尽头单飞」);以及原住民音乐 (如「特富野」、「邹族之歌」) 和民间音乐 (如「来自台湾底层的声音」、「我的乡愁我的歌」等)。然而我们最后并未能完成此一部份。

刊物编辑上的考虑

在刊物的编辑上,我们原先的设计,是将每一张专辑分成九个部分来介绍:专辑名称、演唱者、制作人、出版公司、销售量、曲目、封套图案及一千字左右的内文。

虽然这些唱片的年代并不久远,然而相关的资料凌乱四散、搜罗不易,唱片公司本身也未必会以「保存历史」的态度留下资料。于是在处理上,我们做了一些权衡:

销售量:台湾一直没有可靠的销售统计数字,我们仅能由唱片公司取得部分数据,且不知其准确度。最后决定放弃这一部份。

专辑名称:早期的唱片封套 (或卡带) 经常同时印上歌手及主打歌歌名,亦有一些专辑因主打歌脍炙人口,造成「专辑名称」混淆的情形。如「许景淳专辑」(主打歌「睡吧!我的爱」、「玫瑰人生」)、「跟你说听你说」(主打歌「梦醒时分」) 等。我们均以「封套」为主体来决定专辑名称。

封套图案:通常有唱片、卡带及CD三种样式,我们尽量找齐后择一用之。然而最后仍缺「洪荣宏专辑(三)」(一支小雨伞) 及「包美圣之歌」(抓泥鳅) 两张专辑的封套图案。

内文评介:文章中的引文若未注明出处者,均引自联合晚报「无责任乐评」专栏 (李宗盛) 或「拍谱走廊 / 欢唱来时路单元」(陶晓清节目) 中的来宾访谈内容。

排行榜:除了「百张最佳专辑」的总排名之外,为了能对我们的评分统计资料做更充分的运用,我们特别列出一个「总平均分排名」,其意为「所有选出这专专辑的评审,在他们个人圈选的所有专辑中,都同时给予此张专辑较高的评价」。次外再加上原先设计的四个「分项排行榜」,提供给读者参考。

另外要说明的是,本书的各项资料大多来自唱片文案、唱片公司提供的新闻稿以及我们自行收集的乐讯、剪报。如有任何错误,请读者务必不吝指正。

最后要感谢

这个评审活动及这本刊物的完成,显然得力于太多的人:除了陶晓清女士外,诸位评审、当初为我们寄资料来的唱片公司人员、过程中给予我们宝贵意见的杨嘉、翁嘉铭和张培仁,都是我们衷心致谢的。此外,也很感谢林和惠小姐和张培仁先生的赞助支持。当然,台大人文报社每位参与的伙伴,都付出了比当初预想要多出数倍的心血,尤其是身为总编辑的我拖延塞责,致使出刊时间一延再延,幸赖后期制作主编庄婉华、现任社长陈歆怡及其他伙伴的持续打拼,这本书才有面世的可能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8

帖子

13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13
发表于 2025-2-28 15:15:47 | 显示全部楼层
为了三千积分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追星族

GMT+8, 2025-4-20 08:32 , Processed in 0.077579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 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